世上總有些人不介意自討苦吃,梁啟智應是其中之一。「想藉呢個旅程,為自己為香港尋出路」。一年前的今日,本土思潮來勢洶洶,中港關係急轉直下,港獨成了新的敏感詞,這個原本在中大教書、相信「學問不應有禁區」的年輕學者,卻不惜裸辭上路,花近一年時間親身走訪東歐前蘇聯八國及作詳細資料搜集,寫下新書《獨立路上》,希望在犬儒抽水的世代口水戰中,以真實例子提出實質問題,引發討論,與港人在爭取自主的路上,一同尋找答案。
記者 呂麗嬋「寫書時已知,兩面的帽子都會扣過來。支持港獨的,會話我志在潑冷水;反對的,就會話我倡議港獨,今時今日,獨立概念已漸漸成為符號,被兩邊無限擴大」。
為抗衡「未審先判」的標籤,走出立場對疊的旋渦中,他決定出走。「希望搵到現成的例子作對照,令香港自主運動的討論,可以實在一點」。註定兩面不討好的工作,他寫下八萬字,為免煩惱出版和上架問題,找來台灣出版社,千難萬難,只望將所見所聞所思,完整紀錄。「儘管和香港一樣,都係受制於專制政權,但八個國家都有內在差異。
波羅的海三國,獨立後發展相對穩定;相反白俄羅斯在獨立後成為專制國家,人民不能自主;烏克蘭到今日仍在打內戰,摩爾多瓦就淪為全歐洲最窮國家」。由前蘇聯省思香港的未來,梁強調絕非要出一本「獨立手冊」,更非倡議港獨:「若只將獨立簡化為宗主國大混亂,宣佈獨立就一天光曬,忽略之前之後發生嘅嘢,係好危險嘅事。其實由91年蘇聯解體開始,這些相繼宣佈獨立的國家,到今日仍在發展中」。書的封面,便有這樣一個註腳:「獨立是分號不是終點」。
「講新移民,拉脫維亞首都里加有一半人口是俄國人」,獨立後要通過資格試才可入籍,引發衝突,掀起大波。香港就簡體字繁體字的應用爭拗不斷,摩爾多瓦就因為語言之爭,爆發內戰。還有愛沙尼亞的「歌唱革命」,竟成了獨立里程碑,對比香港本土派認定和平集會無用,高唱「今天我…」只為自我感覺良好的批評,統統是有趣的時代對照,梁說希望藉另類遊記,深化討論,為香港人一同尋找真正出路。
本文來源: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realtime/news/20170801/57017193